冶金工程——国家一类特色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

作者:发布时间:2010-12-16浏览次数:2406

冶金工程专业隶属于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学院,由中科院资深院士徐采栋于1958年领导组建,是贵州大学校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之一,本专业以“立足贵州、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走发展之路。为强化基础、拓宽专业面,结合教育部的要求于1998年将原有“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两个本科专业整合为冶金工程专业,本专业涵盖了金属材料、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等专业知识。本专业经过不懈努力于1990年获有色金属冶金硕士授予权,并相继取得了冶金物理化学和冶金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形成了一支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领导的、理论基础厚实、业务素质高、实力较强的学术队伍;形成了冶金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冶金、稀土提取、铝合金、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等颇具地方特色的研究方向。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千名高、中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深受社会、企业的一致好评,如首钢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冰生、河南省原副省长张洪华、贵州省原科技厅厅长李正辉等。

本专业具有的优势和特点:

1、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富有活力

本专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硕士学位者1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省管专家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68.18%;年龄结构也比较合理,35岁以下7人,占31.82%35-55岁占63.64%55岁以上1人,占4.54%,并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国内知名冶金高校毕业(如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的教师占45.5%。在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上都比较合理。

2、科研条件较为完善

本专业现有通过省级实验室评估的冶金实验中心,下设有色冶金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冶金物理化学实验室、钢铁冶金实验室、高温熔炼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具备了从事一般科学研究和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

3、科学研究成果突出

近五年来,本专业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1项,教育部4项,省、市级40项,横向18项,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获得省部级奖3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十五”以来贵州省优秀技术创新项目二等奖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家授权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篇;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3项,部分科研成果已用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具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良好基础

 本专业已聘请左铁镛、刘业翔院士为名誉教授,他们每年不定期来我院讲学和指导工作,提升了我们的办学水平;聘任中国铝业公司贵州分公司、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等董事长为客座教授,促进了本专业与企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为产、学、研结合奠定了基础,具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良好基础。

5、地缘优势及工作基础

贵州蕴藏有丰富的铝矿、铁矿、锰矿、钛矿等冶金原料,铝矿资源居全国第二位,钛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本专业基于贵州的优势资源,在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贵州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专业正是由于上述的优势和特点,为学校的产学研相结合工作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专业自从组建以来就始终不渝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并在长期的专业建设实践中将之确立为专业特色。目前,已形成了以“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为重要抓手,将产学研相结合做到系统化、具体化、质量化,并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这一特色,经历了探索(建校初期)、固化(70年代)、深化(80年代)、丰富(90年代)四个发展阶段,表现在:建校初期,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明确提出;50年代,国家基础建设的人才需求,使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得以巩固;80年代,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使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不断深化;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中国家持续发展的要求,使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全面丰富,为学校的产学研相结合工作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使产学研相结合工作在我校得到深化。

这一特色,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内涵。从培养的专业毕业生中有突出贡献的校友类型来看,有顶尖专业技术人才,有政界英才,有优秀高级管理人才,有理论研究型人才,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50年代,培养了“钢铁巨子”罗冰生(钢铁冶金58级,首钢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罗显国(有色冶金58级,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原院长)。60年代,培养了“政界骄子”张洪华(有色冶金61级,河南省原副省长);杨世杰(有色冶金60级,广西平果铝业公司原总经理)、殷恩生(有色冶金60级,中铝广西分公司公司总经理);70年代,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甘国跃(有色冶金78级,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永刚(有色冶金78级,中铝广西分公司党委书记)、冷正旭(有色冶金78级,中国铝业股份公司生产部总经理)、黎云(有色冶金78级,中铝贵州分公司副总经理)。80年代,培养了钛业佼佼者郭晓光(有色冶金83级,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学刚(有色冶金83级,遵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忠朝(有色冶金86级,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90年代,培养了理论学术研究学者李谦(有色冶金93级,上海大学博士后)。这些都集中反映了本专业在我校的带动作用。

另外,本专业极具地方工科特色,教师科研实力较强,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题目六十余项,总经费超2000万元,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校前茅,他们都把握着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为我院获校产学研合作项目先进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带动了学校一大批产学研相结合工作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编:550025 电话:0851-8362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