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理想和信仰坚定的人 才会爆发出惊人的正能量(刘其斌教授专访)

时间:2014-04-02浏览:416

    刘其斌,男,贵州玉屏人,1965年12月生,侗族,博士(后),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政协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我校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生导师,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贵州省激光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省管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近日,我校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刘其斌教授再度成为校园热议的焦点,他所领导的课题组申请的专利“BIOCERAMIC COATING ,METHOD OF MAKING AND USA THEREOF”(生物陶瓷涂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获得美国发明专利的授权。时隔两年,刘其斌教授再度获美国专利,这也是我校目前仅有的两项国外专利。

英语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

    几乎每天早上,从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办公室传出朗朗读书声,这正是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刘其斌教授在朗读英语。

每天早上八点,刘其斌教授一进办公室,把别的工作撂一边,心无旁骛地读起英语来。“保持良好的英语交流感觉,增强记忆力,同时猎取新知识和新词汇,拓展知识面是我每天坚持读英语的原因。”当记者问起刘教授为什么坚持早读英语时,他这样回答。即便出差在外,他也没落下每天半小时的英语阅读,如果遇上特殊情况,也会另寻时间补上这个空缺。“这是每天的功课!”刘其斌教授郑重地说道。

    刘教授谈起每天朗读英语的习惯,便向记者追溯到了他的大学时光。1983年9月,刘教授考进大连理工大学学习。他说:得感谢辅导员对我们的严格要求,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带领我们集合做完早操后,从7:30开始朗读英语一直到8:00上课。早读英语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手中的读物,从最开始的英语课本到后来的21 Century报,再到现在桌案上的China Daily和知识产权报英文刊。

在刘其斌教授看来,以前读英语是一种学习,现在读英语更是一种素养。“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懂英语才能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

    刘其斌教授刚入大连理工大学时,曾是班上最后一名。四年刻苦学习,他的成绩跃居班级前十。刘其斌教授说:由于贵州整体教育水平落后,高考成绩与东部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但我从来不承认比别人笨,为了赶上外省同学,我就是抱着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刻苦学习,不仅后来居上,而且还考入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回忆起考研历程,刘教授清晰地记得,每晚自习到深夜,回来经常得叫醒门卫大爷才进入宿舍。

    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刘其斌教授选择回到家乡工作,他来到原贵州工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世纪之交,深感自身知识匮乏,他毅然考入大连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在大连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给他最大的启发就是博士论文的选题,怎样选好题目作为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呢?通过阅读文献和参加学术交流,他敏锐地发现,生物材料是很好的研究方向。因为只要有人存在,生物材料就会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且他的博士论文课题“激光制备生物陶瓷及其生物活性”就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它交叉了激光技术、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等学科。

    为了在生物材料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刘教授带领的团队经常要工作到夜深人静。研究工作受阻时,他们就从化学成分、处理工艺、组织结构等方面一步步进行梳理,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如何做好科研?刘其斌教授非常明确地用“顶天”、“立地”概括。据他介绍,“顶天”就要跟踪国际前沿,把握住学术发展趋势,科研才具有创新性。“立地”就是要结合贵州省情,了解贵州资源和需求,开展产学研项目,才能服务贵州地方经济发展。目前,他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就有八个,包括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工业攻关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和企业科技合作项目。

    刘其斌教授经过二十四年的不断努力与创新,一共取得了十七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两项美国专利授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四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由于出色地工作业绩,他先后被评为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现任贵州省激光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理事,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

从教二十四年,桃李满天下

    自1900年始,刘其斌教授从事教育事业已有24年之久,他先后培养了2名博士、30多名研究生和不计其数的本科生。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良师益友。

    一心想要考研的2011级本科生张政,主动与刘其斌教授交流。让张政大吃一惊的是,刘其斌教授对他的很多想法给予肯定和支持,并表示愿意带上他一起做实验和项目。

    “刘老师给我了很大的鼓励和帮助,带我一起做实验,教我分析实验原理,让我少走弯路。这让我读研的决心更加坚定,真的感谢刘老师!”现在,张政已申报了一项SRT项目,正跟着刘其斌教授学习,一有空闲时间就去实验室。在他看来,这些吃苦的勇气很大部分是受到刘老师的感染。张政透露,刘教授一旦进了实验室,就会全身心投入,遇到难题绝不避开,直到解决才罢休。

    刘教授认为,教学就要将课本理论和科研工作实验相结合,才能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他的教学方法也别具一格,在课堂上,他总以饱满的精神和风趣的语言授课,每堂课都能吸引学生,每遇到难点时,就将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展示给学生。他说,这样除了使学生容易明白外,还让学生看见老师的成长轨迹,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他强调,一定要把学生装在心中,一定要把科研经历和成果融入教学!

    每年SRT、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项目,刘教授门下总是“爆满”,他指导的团队每年都能拿到优异的成绩,他指导的研究生硕士论文曾拿到贵州省硕士论文二等奖,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也在学校连年获奖。由此,他获得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贵州大学“教书育人风范奖”等荣誉。

    在他自己看来,自己的言行风格对学生很有影响:严谨治学,做事一丝不苟,敢于创新。“老师的行为风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质,甚至对学生树立考研等目标有直接关系。”他的研究生这样告诉记者。

如今,刘其斌教授的学生很多都已取得了优秀成绩,“有高校教授、有企业家、有科技开发优秀人才、有博士……”谈起自己的学生,他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用心对待。”刘其斌教授如是总结自己的教学生涯。

立志打造有文化有氛围的学院

    说起学院行政工作,刘其斌教授不由地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他坦言,每天工作时间的百分之七十都用在了学院行政上。在他看来,院长一职,不仅是为学生、老师服务,更应该是责任的担当。“敢于担当,带领团队一起从事创新性工作,使学院工作在前任领导班子的基础上更上一个新台阶!”刘院长语气铿锵,目光坚定。 同时,刘教授告诉记者,学院领导班子正在制定规划,一定要在学院努力营造一种人人崇尚科学研究的氛围,“每个教师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把学院看成是温馨的家。”

    眼下,刘其斌教授及学院领导班子正在紧紧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设学院的“六个提升工程”,即学院先进文化建设工程,机关效能服务提升工程,本科、研究生教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学术科研水平提升工程,师生员工幸福指数提升工程。

   “自信”是刘教授常谈的词,他认为,我们贵大人要有足够的自信,创造出良好的业绩,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生物材料领域取得好成绩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经常要求学院教师每个星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他时常鼓励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走出去与同行联合申请国家863、973等项目。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进而提升材料与冶金学院的整体科研水平及在国内的影响力。

心态年轻,与时俱进

    2013年末的一次师生联谊会上,刘其斌教授一曲《北京北京》赢得了全场四百多名观众的掌声。不少学生纷纷感叹,“原来刘院长也这么潮啊!”

    音乐是他最重要的兴趣爱好之一,经典歌曲和红歌都能唱两段,不少流行歌曲也不在话下。他说:“唱歌与人的心态有关,如果年纪大一点就不唱流行歌曲是不对的,因为有些流行歌写的很好,很有意境,值得我们学习。”说着,他就将《北京北京》中的一句唱了出来: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我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在这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在这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一首歌总有让我们学的东西,这首歌就让我学到:老师、学生对待母校就要有感恩情怀。”他对记者说道。

网络方面,刘其斌教授也不落伍。一次学生干部会议上,他刚刚向学生公布自己的微博后,举座哗然。转眼间,他成为了材料与冶金学院新浪圈的焦点人物,学生纷纷关注并@贵大材料刘其斌。

    除了“潮”的一面,刘其斌教授还有文学素养深厚的一面。“不能光搞科研而不顾生活呀,得有点文学素养,陶冶情操。”谈起毛主席的作品,他说:看了毛主席的作品,能感受到他的思想深邃,诗词更是大气磅礴。“唤起工农千百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这‘百万’一词就显得很有浩然之气。做科研也一样,要有大手笔、大思路去看问题,才有不一样的高度!”他  透露,自己的博士论文和之后的科研工作,都是受到毛主席诗词的启发。

    同样受毛主席的影响,游泳成为了刘其斌教授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坚持锻炼才让他有一副好体魄。毛主席的诗词“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时常激励着他。他对记者说,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健康地为党工作五十年!

结束语

 

    回想起自己的人生轨迹,刘其斌教授感叹道:“时光如白驹过隙啊,现在真的很想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认真工作,创造更多的业绩。”,他表示,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理想和信念,就会爆发出惊人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