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冶金学院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 2024-06-14 浏览次数: 837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建立于1958年,历经贵州工学院冶金系、贵州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贵州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学院以及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学院等时期,2008年正式更名为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高分子材料与科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855人,其中本科生1315人,研究生540人(含留学生1人)。现有在职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104人(教授40人、副教授3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比77.9%。

学院现有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均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1个。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C+、冶金工程学科获C-。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已进入ESI全球前1%。近五年来,先后获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5项、贵州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学院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省委重点联系专家6名、省委联系专家5名、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9名、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1名、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教学名师)4名。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校级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

     

学院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创新平台 5个,实验室面积约4800平方米,仪器设备800余台件,固定资产总值约8000万元。


学院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有格局、特别敢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突破”材冶“六特”文化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着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通专兼备、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5%,学生继续深造率达39%。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材料产业发展需要 ,通专兼备,知行合一,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材料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核心课程:材料物理化学1、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力学性能、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材料分析方法、机械制图、材料专题实验、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新材料设计及其制备。

三、就业方向:能在政府、科研院所、企业(材料、机械、航空航天、冶金、汽车、电子)等相关行业,从事材料相关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

四、学制: 四年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满足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

性发展要求,富于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具备扎实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及相关领域 ,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核心课程:大学化学1、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

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聚合物加工工程、有机化学、聚合反应工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工程、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工程实验。

    三、就业方向:能在政府、科研院所、高分子材料及相关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四、学制: 四年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冶金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通专兼备、知行合一,具备扎实的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分析和解决复杂冶金工程问题能力,同时具有人文情怀、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及工程素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核心课程:物理化学、金属学、冶金原理、冶金热工基础、冶金反应工程学、电工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钢冶金学、热工仪表及自动控制。

三、能在政府、科研院所、冶金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科研、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四、学制: 四年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通专兼备、知行合一,具备扎实的新能源材料开发、太阳能利用和风力发电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分析解决复杂新能源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人文情怀、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及科学与工程素养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核心课程:工程热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电工学、电工实验、传热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双语)、半导体物理学、太阳能利用材料与器件。

三、就业方向:能在政府、科研院所、新能源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科研、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四、学制: 四年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一审:王眉龙

二审:王丽远

三审:刘  剑